中國經濟網2月26日訊(記者倪偉齡 徐露 )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卻有個“龍江第一村”——興十四村,聞名黑龍江全省。這個富裕村十年前就蓋起了136棟別墅洋樓,現在又新建30棟42萬平米農民公寓樓,全村建成2.4萬畝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萬米智能溫室和1131棟現代設施溫室大棚,村里先后辦起生物酶制劑廠、農產品加工廠、有機化肥廠等20多家企業,2013年興十四村總產值達到21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實現7.02萬元。
2月19日,記者冒著嚴寒踏訪甘南縣興十四村采訪,盡管記者對興十四這個全國多次宣傳的“老典型”很熟悉,但來到這里,仍對這座荒原上崛起的現代化小城鎮坐落的三星級賓館,現代化工廠,重點學校以及連片設計新穎的現代化住宅樓和別墅群及農村人居環境變化感到吃驚不已。
在村黨支書付華廷的引領下,記者來到村史展覽館,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及一件件古老的實物記載了興十四的歷程與變遷。興十四村是1956年山東臨沂地區移民為響應黨中央開發北大荒號召組建起來的“移民村”,在全面規劃和勘定移民新村村址時,依序排為“興”字第14號,因而取名“興十四村”。
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農田,一臺大型現代化噴灌設備矗立在田間,如今萬畝農田只由幾戶村民來耕種經營。付華廷自豪地對記者說:“興十四村2.4萬畝農田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耕作和節水化大噴灌,就連一個沒文化的家庭婦女只要輕輕一按電鈕,大型機械化設備就可以自動操作,田間看不到人作業,真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不靠天吃飯。”
采訪當天齊齊哈爾氣溫零下20多度,而興十四村的溫室大棚里卻春暖花開,一顆顆鮮紅的草莓掩映在綠葉白花間,蜜蜂嗡嗡地在草莓地里飛舞傳粉。來自遼寧的孫德勝就承包了7棟這樣溫室大棚,孫德勝一邊邀請記者品嘗草莓一邊說道:“在春節期間草莓每斤能賣60元,全年僅草莓一項純收入就相當可觀,旱澇保收,沒有任何風險。”付華廷隨即打趣到:“一個草莓棚一年能賺10萬多,比省委書記掙錢都多啊!”大冬天在興十四村能吃上新鮮草莓,這也算新奇事了。
走出溫室大棚,來到村辦企業黑龍江花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一臺臺大型機械設備轟轟作響,工人們嫻熟地操作著機器,有條不紊地加工農產品原料。富華集團副總經理孫光對記者說:“你相信么,這些工人以前都是村里地地道道的農民,如今都成了工廠的業務骨干,有的甚至當上了車間主任。”興十四村實現農業機械化后,農民雖離開了土地,但沒有離開家鄉,目前全村 24000多畝土地只有2%的農民繼續耕作,其余98%的農門在家門口從事二三產業工作。孫光繼續介紹:“農民離開土地后,來到技工學校培訓,把角色從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培訓合格后,來到工廠工作,成了真正意義的白領農民。”正說到這時,村支書付華廷興致勃勃補充道:“興十四村的一個農民現在可以賺4份錢,土地流轉給農機合作社可以賺一份錢,包大棚上班打工賺錢,國家給的糧食補貼費,興十四村落戶享受城鎮保險待遇,個別老人還有補助費,農民在家門口上班打工賺錢,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甚至超越了城市生活。”
從工廠出來,記者又來到村民王立忠一家居住的農民公寓樓,這是一間3室一廳的現代化公寓,總面積115平方米,客廳墻上掛的液晶彩電正播放新聞,提起現在的生活,老倆口笑的合不攏嘴。王立忠說:“過去我們住的是茅草屋,如今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吃穿不愁,子女都在工廠上班,小孫子活潑可愛,四代同堂居其樂融融,城市的幸福生活也不過就這樣么。”
興十四村原本是一片荒原,既沒有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優勢,更沒有山河、礦產等資源優勢,這個一窮二白的貧困鄉村是如何發展成為久負盛名的“龍江第一村”?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向記者道出了他的致富秘訣:“興十四村始終沒有分田到戶,圍繞大農業搞產業化,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讓一戶農民受窮,不讓一戶農民掉隊。”